在国德康养中心里,有这样一群老党员,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用大半生的青春和热血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默默耕耘。
其中就有这么一位长者,他是一名老兵工、他是一个大工匠、他是一名老党员,他就是我们的老前辈、人民兵工先驱——张永泉。
张永泉是国德康养中心最早一批入住的长者之一,舒适的环境,贴心的服务,让他这里快乐、安心、舒适地生活着。
今年的他已经88岁,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,已是两鬓白发的他,回想起建设祖国多年艰苦难忘的时光,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……
1934年,张永泉爷爷出生在重庆一个贫穷的小山村,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,靠着微薄的收入养育了6个子女。
解放初期,国家掀起了扫除文盲运动,张永泉有幸成为了家中为数不多上学读书的人,家里经济情况虽然不好,但他勤奋刻苦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还多次获得奖学金补贴家用。
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,1952年,年仅18岁的张永泉进入“214技校”学习,成为了一名军工技校的学生。
走出黄土高坡的张永泉,接受着新社会、新思想的洗礼,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和感召力,让他感受到时代的变迁,在国德家推行“一五”期间,张永泉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涯,就被分配到云南国营第356厂(对外的名字叫“西南仪器厂”)兵器工业部,成为了一名枪械工人。
1954年,张永泉怀着前所未有的热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,从重庆老家来到这个四周荒无人烟的工厂,年仅20岁的张永泉内心的激情被点燃了,他身上有着用不完的劲。
据张永泉讲述,兵工厂完全是部队编制的,涉及保密成份,基本上处于军事管理制度,所以在云南的11年里,在别人看来像是流放到边疆充军,生活无比单调乏味,但张永泉却觉得无比有趣。
他勤奋好学,不懂就问,深得师傅和工友信任,很快他从这群年轻人中间脱颖而出,成为工厂车间班长。
在车间领导的介绍、培养和指导下,196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20世纪60年代,调整一线,建设三线,改善工业布局,加强国防建设,进行备战,是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。
三线建设期间,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,张永泉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,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时代精神感召下,1965年告别云南昆明,奔赴福建一线,担负起三线兵工厂的建设任务。
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安乐镇下辖赖畲村,在一片未开垦的原始山沟里,开始了他们建厂、建家,“备战、备荒”的军工三线建设,一座名为国营第九七五厂(又称福建革新机器厂)从这里拔地而起,张永泉也从车间班长干到排长直到成为干到车间高级技术员,从此他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到了国家军工建设中。